美印加强航天合作,背后门道耐人寻味

近日,美印达成加强民用航天合作的协议,涉及美国帮助印度培训航天员、合作探月等。笔者认为,此举可能削弱俄罗斯航天对印度的影响,美国则趁此机会与世界航天的新一极实现利益绑定。

此事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是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自从1957年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发射以来,人类已经进入航天时代66年。在庞大的航天技术体系中,载人航天毫无疑问是最尖端的技术集合所在。时至今日,也仅有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掌握了独立的载人航天技术。如果以航天员进入太空为时间节点,苏联和美国都于1961年成功突破,而中国则在2003年升级,但近20年来再无人破局。载人航天俱乐部的技术门槛之高,可见一斑。

而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印度应该是最有能力成为载人航天第四国的航天新势力:在该领域内,日本和欧空局已经完全绑定了与美俄的合作,韩国、伊朗、阿联酋和以色列等国航天技术进步虽快,但距离能独立自主发展载人航天还相距甚远。只有印度,在多年的积累后,已经拥有从火箭到飞船的全套设计能力,也于2009年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计划,预计在2024年初执行首次载人发射任务。


(资料图)

印度首位航天员Rakesh Sharma(图源:wikipedia)

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印度和俄罗斯长期保持从军事到民用技术的紧密合作,航天领域更是如此。整个印度航天产业,都源于苏联在上世纪60-80年代的倾力支援。例如,印度早在1984年就实现了首个进入太空的印度人壮举:当年4月3日,航天员Rakesh Sharma乘坐苏联的“联盟T-11”飞船,从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场升空,随后进入了“礼炮七号”空间站,他当时的教育与培训都是在苏联的航天员中心完成的。苏(俄)/印这种友好关系一直延续到21世纪,印度的航天体系随处可见俄罗斯的影子。

尽管中国有句老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不得不承认,进入21世纪后的俄罗斯航天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落。一个重要表现是载人航天基本都在“吃老本”,已经很少出现根本性技术创新的影子。从航天时代伊始一直用到如今的“联盟”火箭、“联盟”载人飞船、“进步”货运飞船,虽然所谓的经过多次升级换代,但自身的局限性已经导致它无法面对新一代航天技术的竞争。仅以俄罗斯载人航天所在的国际空间站为例,航天飞机,“HTV”、“ATV” 和“天鹅座”货运飞船,“龙1/2”系列货运和载人飞船,都在向着能力更强和重复使用的方向发展,变更速度远超俄罗斯同行。

这种驻足不前也体现在软实力方面,俄罗斯的航天员培养体系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欧美这里的航天员开始大规模出现专注于科研的载荷专家,他们也成功把国际空间站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实验室”,诞生了无数地球上无法复现的科学实验,这才是人类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俄罗斯部分则成果寥寥,甚至连出舱活动也被欧美日所主导。

印度研发的载人飞船已经过了系列测试,蓄势待发(图源:ISRO)

目前,俄罗斯的经济雪上加霜,需要大量资产、资金和人才投入的航天领域势必受到冲击,格洛纳斯和安加拉系列火箭这两大重点任务的迟滞发展就是例证,更贵的载人航天亦是如此。因而,从印度的角度出发,诚然俄罗斯依然拥有相对印度更全面的载人航天体系,可以合作培养航天员。可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俄罗斯不发生重大的经济和科技政策变化,俄罗斯的培养体系注定会失去国际竞争力。从“止损”的角度,及时停下合作无可厚非。

空出来的肥缺,总会有更优秀的猎手在等待。已经培养了近400位航天员的美国抛来橄榄枝,自然能立即吸引印度的目光。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力量,一方面,印度不仅可以快速培养出能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以完成2024年首飞的“急切”目标(该首飞计划已经多次延期数年),给这么多年花掉的纳税人经费一个交待;另一方面,美国主导了国际载人航天的庞大框架,尤其是下一步的联合载人登月,把自己的培养体系转到“美制”,未来的国际合作发展阻力会小很多,也更有前景。

截至2022年世界各国航天员数量对比(红色为女性),美国的领先优势依然明显,俄罗斯位居第二,但其中大部分数据(72人)属于苏联时代(数据来源:wikipedia)

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美国而言,把握住世界航天新一极的发展脉络,当然是极好的事情。在过去几十年内,美国都是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笼络了欧空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加入自己建立的国际载人航天体系,甚至扩展到更广阔的航天业务范围,实现大规模的技术垄断。现在又有机会笼络印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最终,垄断的结果是制定规则,而制定规则的“玩家”,又怎么会在自己既是“庄家”又是“玩家”的比赛中输掉呢?

美国和俄罗斯的攻守之势转变,也给独立发展的中国航天提了一个醒。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至少成为坚不可破的另一极平衡势力,才能掌握足够多的话语权。否则在一个大部分玩家在玩另一套规则的环境中,双方的技术发展路线只会相差越来越远,最终难以弥合。而从更长远的角度,这对于人类航天事业而言,并非好事。加强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中国航天一直以来要秉持的态度。

关键词:

推荐阅读

锐评-最新消息

2023-03-26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印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